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师说 <

正文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10-13 | 点击:

董事会中的“员工声音”:职工董事对财务违规的抑制效应研究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向诚副教授(通讯作者)与苏州大学权小锋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Yuan Qingbo教授合作的学术论文“Cultivating Integrity? The Role of Employee Directors in Mitigating Corporate Financial Misconduct”在FT50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在线发表。

普通职工作为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是否应参与公司治理、及其治理效应,是兼具学术价值与政策意义的重要议题。我国自1993年《公司法》制定起即倡导相关企业设置专门的职工董事,并在历次修订中不断强化这一制度安排。2024年施行的新《公司法》更明确规定:“职工人数三百人以上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与此同时,英美等国近年来也在激烈讨论是否应强制上市公司为职工保留董事席位。

在此背景下,该研究聚焦中国上市公司设立职工董事对其财务违规的影响,指出普通职工忧惧公司经营动荡,风险厌恶水平较高,职工董事作为职工代表,较公司高管等内部董事更有动机抑制企业的财务违规倾向;同时,职工董事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使其在识别和预警违规方面,比外部独立董事更具信息优势。实证结果与这一理论预期相符,设立职工董事的公司财务违规概率显著更低,违规严重程度也明显较轻。其内在机制在于:一方面,职工董事的风险厌恶特征有助于约束高管的过度风险承担行为,降低企业因业绩或股价波动诱发的财务违规动机;另一方面,职工董事的信息优势有助于提升董事会内部的信息透明度,压缩管理层实施违规行为的空间。

该研究为公司治理与商业伦理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设立职工董事可同时提升公司治理质量与商业伦理水平,为法律与治理机制薄弱、财务违规频发的发展中国家推行职工董事制度提供了实证支持。其次,风险厌恶以及拥有一线工作经验带来的信息优势是各国职工的共性特征,因此,中国情境下的证据对当前英美等国关于强制设立职工董事的政策讨论具有参考价值。最后,研究强调,监管部门应鼓励企业选聘来自内部、具备一线工作经验的员工作为职工董事,以充分发挥其信息优势,切实提升治理效能。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