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师说 <

正文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10-14 | 点击:

买断还是租赁?耐用附属品的定价机制


近日,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郁培文教授团队的学术论文Pricing Durable Add-Ons: Selling vs. Leasing(《耐用附属品的定价机制:买断还是租赁》)正式发表于管理科学领域国际顶尖学术期刊Management Science(第71卷第10期)。该研究是重庆大学首篇由经管学院师生独立完成并发表于Management Science的论文,合作者包括郁培文教授指导的博士生何海洋和雷蕾副教授。


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众多传统制造业正积极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其中,一个重要趋势是传统硬件企业通过提供“附加软件”服务来增强竞争力、拓展收益。例如,华为在硬件之外发展软件与云服务;小米通过软硬件融合打造智能家居生态。通过软硬件的深度融合,这些企业不仅拓展了收入来源,还提升了用户黏性、优化了产品体验,并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了更高的商业价值。

然而,企业在如何为此类附加软件制定最优定价机制方面仍面临挑战。以自动驾驶软件为例,不同汽车制造商采取了不同策略:特斯拉在中国采用一次性买断方式;理想汽车将其作为标准配置免费提供;而小鹏、蔚来等企业则采用(或曾经采用)订阅或租赁模式。附加软件既具备“附属品”又具备“耐用品”的特征,企业需要同时考虑消费者在时间维度和产品维度的异质性,以实现收益最大化。由此引出的核心问题是:当企业同时销售耐用的基础产品和附属产品时,附属产品应采用买断还是租赁的方式?

该论文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新的理论见解。传统的耐用品定价研究普遍认为,租赁通常优于买断,因为买断会带来“时间不一致”问题:企业难以承诺未来价格,可能在面对剩余需求时降价,从而削弱定价能力。然而,该研究发现,租赁同样存在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期内不平衡”问题:由于租赁缺乏跨期关联,企业在同一时期内难以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消费者,限制了利润空间。当企业通过买断方式销售基础产品时,能够避免附属品买断中的“时间不一致”问题,但附属品租赁仍会受到“期内不平衡”问题的影响,因此在某些条件下,买断反而可能优于租赁。

在实践层面,该研究为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论文指出,企业在提供数字附属产品(如附加软件)时,应关注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是更看重基础产品,还是更重视附属产品。当附属产品导向型消费者的价值提升时,企业可依次从捆绑定价转向买断,再到租赁模式。这一规律为制造业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优化定价策略、提升长期价值提供了有益参考。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