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期六天(2月5日至2月10日)的社会实践调研中,重庆大学“同心筑华”青春实践团成员深入达州市多个乡镇,与基层干部、农资经营者、养殖户及普通农户展开交流,重点关注农业政策落实、基层执法实践、民生问题解决以及农业现代化推进情况。通过走访和案例分析,团队深刻感受到基层治理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同时也见证了政策执行中的成效与创新。
一、农业执法与市场规范:基层治理的“硬手腕”
基层农业执法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通川区农业农村局的执法档案中,典型案例揭示了基层治理的难点与突破。例如,2024年通川区某农资经营部因销售未登记农药被查处,涉案金额超过3万元,最终被吊销经营许可证并处以高额罚款。这一案件背后,是农户对农药质量的担忧与基层执法力量的精准介入。
尽管如此,部分经营者仍面临备案流程繁琐等问题。为此,基层执法部门正尝试简化流程,并通过“执法+普法”结合的方式,组织农资经营者培训,强调合规经营的重要性。这种“刚柔并济”的策略,既守住法律底线,又为小微经营者提供缓冲空间,体现了基层治理的温度。

二、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从“良田”到“粮仓”的实践
在通川区碑庙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层叠的梯田被整合为平整开阔的耕地,挖掘机轰鸣作业,村民张某感慨:“以前田块分散,收割全靠人力,现在农机直接开进田里,省时又省力。”这一变化源于通川区近年大力推进的“藏粮于地”战略。2024年,全区投资6300万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8万亩,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和灌溉系统升级,将零散土地转化为机械化耕作的现代化农田。


然而,土地整合并非一帆风顺。蒲家镇一名干部提到:“部分村民起初不愿流转土地,担心失去‘命根子’。”为此,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承诺“土地流转费+务工收入”双重保障,最终说服村民加入合作社。如今,该村农田连片成网,水稻亩产提升15%,农民年收入增加近万元。
与此同时,“藏粮于技”的成效在通川区北山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显现。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抗湿直播等技术,小麦单产突破500公斤,较传统种植翻倍。这种科技赋能的方式,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提升粮食产量,为丘陵地区农业突围提供了样本。

三、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平衡生产与环境的探索
一桩非法捕捞案件引发对生态保护的思考。李某某等四人使用活体泥鳅在禁渔区垂钓,被处以没收渔具、罚款3.6万元的处罚。当地渔政执法人员表示:“禁渔期是鱼类繁殖的关键期,但部分渔民为短期利益顶风作案。”对此,万源市采取“人防+技防”结合的策略,在重点水域安装监控设备,并联合派出所开展夜间巡查,非法捕捞案件同比下降40%。
生态保护的另一个挑战来自工程建设。某公司在巴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施工,未采取渔业补救措施,被罚款8万元。渠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指出:“我们要求施工单位编制专题论证报告,但部分企业为赶工期选择‘先施工后补票’。”为此,当地建立“环保约谈+信用惩戒”机制,对违规企业列入黑名单,限制其参与政府项目投标,倒逼企业履行生态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通川区“森林粮仓”的实践为生态农业提供了新思路。万亩蓝莓园采用林下种植模式,既保护植被,又年产蓝莓500吨,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业主彭仁琴说:“我们的蓝莓不用化肥农药,靠生态优势打开高端市场。”这种“向森林要粮食”的模式,不仅丰富了食物供给,更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四、民生关切与政策落地: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型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民生问题的核心。近年来,达州市推行“田间到餐桌”全程监管,2024年抽检农产品1.2万批次,合格率达98.5%。但基层检测力量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乡镇仅能开展快速检测,精确度不足。为此,市级部门计划为每个乡镇配备便携式检测仪,并培训专职人员,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在养殖业领域,病死猪处理是痛点之一。达州市通过“无害化处理补贴+举报奖励”制度,建成覆盖全域的收集体系,2024年处理病死畜禽2000余吨,从源头上遏制了疫病传播风险。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基层治理既需要“铁腕”执法维护秩序,也需“柔性”服务化解矛盾;既要以科技赋能提升效率,也要以生态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州市在农业执法、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探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如何进一步平衡政策刚性执行与民生实际需求,仍是未来需要突破的课题。